2018-07-11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概况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政策措施层层推进,已初步搭建完成“1+N”的政策体系,但改革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亟待深入研究。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要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这进一步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丰富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的思想内涵,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承担起国企应有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加快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亟需对国企改革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命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北京市政府的资助下,整合了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的研究资源,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共同发起设立了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2月17日,目前挂靠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设有六个研究部基础理论研究部,宏观经济研究部,产业发展研究部,区域协同发展研究部,公司治理研究部,外国国有经济研究部。研究院将坚持高端定位和重大问题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打造成为一家专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理论研究(中国理论)、对中国国资国企改革实践建言献策(中国实践)、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声音(中国声音)的国际顶尖一流智库。


 研究院将重点强化以下五个方面的定位和研究内容:


一是理论研究定位高远,致力于探索“中国版本”的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贡献智慧。


二是注重战略研究,特别是开展中国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研究院将积极服务于全国国企改革与产业整合,为全国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有效的研究支持,并为国家及北京市提供涉及国企改革等重大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研究院将协同整合现有分散于北京市国资系统和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研究联席会议机制,创办内部研究刊物,汇总共享研究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定期、不定期地向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国资委报送研究报告,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研究支撑。


三是立足企业实际。注重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高端研究。要把研究院打造成为专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有企业相关理论框架高端研究的国内一流智库,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奠定理论基础,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总结出“中国理论”,为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一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可复制可操作的路线图,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如何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兼顾国有监管和活力效率、如何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如何加快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落地方案建议,形成一些现代国有企业运作的“样板方案”


四是面向未来趋势,特别是面向新技术革命和中国中长期发展目标研究未来的国有企业。当前世界正在进行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深刻技术革命,无论是经济形态,产业和企业形态都在进行深刻的变革。而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研究院将面向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研究未来国有企业定位和运行机制的演进规律,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实现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等历史任务中的定位、战略和措施。


五是扎根北京实践,把理论研究与首都国资国企的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研究院要突出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以北京市国资国企改革的生动实践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用实践检验理论、修正理论、完善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要把研究院打造成为北京市国资系统高端复合型“人才储备库”,引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懂国企经营管理的优秀研究人才,打造一流的人才库。建立动态招聘和人才输送机制,与北京市国资系统建立实习、借调、轮转、输送的内部“旋转门”机制 ,为市国资系统储备和输送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