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1

院长专访 | 白重恩:做时代交叉点上的引路人

值此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清华经管学院37周年院庆之际,白重恩院长应邀接受采访,以下为访谈全文。


院长简介

图片

白重恩院长

白重恩院长现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Mansfield Freeman Chair Professor),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院长。目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百人会成员。

在采访前,对白老师的主要印象还停留在院长和杰出经济学家的身份上,但是在两小时的交流中,听他将自己求学时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研究中的思索体悟一一展开,方才明白在所有头衔和荣誉的背后,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对初心的坚守,对思考的执着,对情怀的信仰。学术研究是辛苦的,学院的建设和管理也绝非一蹴而就,但在忆往昔、展未来时,白老师还是如常的温润、儒雅、亲和,而又处处蕴藏着思想的光芒。希望文字前后的你我都能感受到如沐春风的和煦和那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

——编者按


时代感召  学术起航


回顾自己从数学领域转向经济学学术研究的经历,白重恩老师认为当年看似偶然的选择中其实存在着必然,而这既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得益于本科阶段的扎实基础。白老师本科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数学,随后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继续深造。硕士期间,凭借本科时打下的基础,白老师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探索了很多其它领域。而这两年,又恰逢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个时候人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都特别关心。因为当时方向并没有那么明确,比如是不是未来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都还在探索中。所以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也是其中之一。”随着对经济发展的了解和思考,一股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白老师不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想 “做一些系统的研究”,这也让白老师萌生了学习经济学的想法。硕士毕业后,学业优异的白重恩老师经丘成桐先生推荐前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数学博士,并在三年后顺利毕业,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


作为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白老师的研究领域覆盖广泛,在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长等许多问题上都著述颇丰。在提到学术成果的研究基础时,白老师特别提到博士期间研究契约理论方向时对“激励”的思考:“这个方向的好处是让你去想各种各样的激励问题,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激励机制来实现你的目标。”


在一个研究方向的深耕所能带来的收获不仅局限于它本身适用的典型场景,而且能在更广泛的领域上打通壁垒,一项研究中构建的模型也可以拥有迁移类比的可能。白老师印象最深刻的学术成果之一是关于连锁企业的研究。对于连锁企业而言,分店往往可以有直营店(总部直接拥有)和加盟店(加盟者相对独立拥有)两种典型模式。在控制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加盟店的销售额通常更高。既然加盟店有更高的效率,那为什么连锁企业往往还会保留20%左右的直营店?这就是白老师与合作者力图解答的问题。实际上,这涉及多重任务理论,每家店的任务有两个,一方面在于实现销售额;另一方面也在于提升整个连锁企业价值,也就是对品牌整体的正外部性,例如尝试新的产品。对加盟店而言,前一任务的激励比后者更大,所以连锁企业需要通过一些自营店来做第二件事情,更多地建设整个连锁企业的品牌价值,最终形成一种最佳的组合。


如果联系到中国经济,那么这个模型同样有助于理解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共存现象。可以将国有企业和民企在整个中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类比成直营店和加盟店。直营店的经理人是政府和国家的雇员,而民营企业通过纳税与国家“分成”,将连锁企业的最佳契约组合框架迁移来理解国企和民企定位,解释力很强,以至于白老师至今仍认为这是帮助他理解国有企业最好的一个框架。回顾这个由连锁企业类推至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过程,白老师总结说:“你从研究的一个现象中获得的一些重要insights,可以广泛用来理解各种各样的事情。”


学成归国  献策建言


博士毕业后,白老师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学院和香港大学经济金融专业任教,并于2004年回到经管学院,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回国后,白老师在钻研自己学术领域研究的同时,也投入大量时间参与到政策的讨论中,通过更多政策导向的学术研究来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学术参考。例如,白老师曾投入大量时间计算中国的资本回报率。2005年左右,“国家是否投资过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白老师与合作者将目光投向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希望从投资的回报率中寻找答案。想要较为精确严谨地得到结果,需要分析从1952年来的全部数据,其中涉及不同统计口径、价格指数和折旧率的调整等繁复琐碎的工作。最终他们看到,尽管中国投资增长迅速,但投资回报率还是相对可观的,不存在投资过度。但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2008年后投资回报率开始下降,到2015年已经降至较低的水平,白老师与合作者由此判断投资可能确实出现问题,为相关政策的讨论提供了学术上的支持,相关论文也获得了孙冶方经济学奖。


白老师认为,学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阶段性,开始的时候要做一些基础性、学术性很强的研究,后期则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继续从事学术性强的研究,有的人则投入政策方面的研究。比如投资回报率测算这一类的研究本身和白老师契约理论的专业方向距离较远,但对于回答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我很尊重那些一直做学术研究的学者,我们需要有人坚持做纯粹的学术研究,他们的工作很有价值。但是在中国,我觉得在政策研究方面我们的积累还不够,需要有人在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些研究支持政策的制定。这方面现在越来越好,有更多有能力的人去做了。但是曾经一段时间这种桥梁的供给是严重缺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的选择是去做一些政策研究。两种路线只是不同的选择。”


对于年轻学者和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白老师的建议是,首先自己一定要认为学术研究很有意思,很有价值,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因为做研究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有时候不能很快地得到认可,但如果能在艰苦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内心的享受,就更容易坚持下去。具体而言,白老师提到,做研究有两个不同的路径。一种是从文献出发,看文献中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去研究。这种方式相对风险更小,因为对别人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这样做。另一种路径则是问题导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后不立即看文献,而是先去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得到一定的结论之后再去读文献。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想到的别人已经做过了,但优点在于可以在不受任何框架的约束下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且有机会收获一些新颖独特的想法。白老师认为,学术生涯中,至少在某个阶段要允许自己做一些第二种类型的研究,虽然风险更大,但能更好地培养直觉和思考能力。


图片

白重恩院长


接棒经管  继往开来


自2004年开始在经管学院任职,从经济系教授、系主任,直到院长,白老师见证了经管学院17年的成长和发展。在白老师看来,学院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教师组成。17年前,整个学院有海外读博经历的教师比较少,现在则成为了大多数,这些教师和一直在国内的教师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很有活力的学术团体。“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学术成果也越来越多,这是学院最大的进步。”


同时,促进经管学院为学术研究创建更好的平台,亦是白老师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2008年、2017年经管学院分别成立了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与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白老师担任负责人至今。“因为研究所有一定资源,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以做财政相关的政策研究,另一方面可以用来支持学术活动。”白老师认为研究所在学科建设中有很多贡献,例如支持了许多学术会议,邀请全球学者参加,让老师们保持更好的学术联系;研究所还举办了两次暑期学校,邀请国际上最活跃的研究人员前来授课,助力清华乃至全国的学术人才培养。


作为教授和院长,白老师在兼顾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同时也保持着和学生们的密切沟通。对于经管学院的学生,白老师欣慰于他们的努力,并为许多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在毕业后取得了不错成就的学生感到由衷地开心和骄傲。“我们希望创造一个让学生可以有多元选择的环境。”在问及对于同学们的建议和期待时,白老师希望大家不要盲目从众,而是能将目光放长远,更多从自己的兴趣和长期能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来考虑,去做真的喜欢并且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图片

白重恩院长


正值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和经管学院37周年院庆,白重恩老师向全体经管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赠言:


“中国现在的发展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阶段中我们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包括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不断转变,让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但是同时我们面临着一些新的机会,新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在某些方面和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制度、文化上的一些特征,也使我们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更独特的发展机会。我们要认真地去研究,去分析怎么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抓住这些机会。


我期待经管学院在这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仅仅是对中国,也要对全球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也希望经管学院的每位老师,每个同学、每名校友都能够一起努力,在这些巨大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做贡献的着力点。最后我期待,我们能够一起把学院建成一个在中国、在全球有越来越大影响力的一个学术重镇。”


采访:郭丹阳、田思博、宋逸寒

撰稿:郭丹阳

校改:宋逸寒、曹琪、杨士祺

审核:吴斌珍、施新政、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