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观点 | 李纪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上注重需求侧管理
注重需求侧管理 全面扩大消费需要政策组合 第一财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十四五”规划也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李纪珍:上世纪末,中国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消费领域发生很多重要变化,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凸显。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消费需求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和升级。2003年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到2012年,首次超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于2018年达到76.2%的峰值。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落,降至57.8%,为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到2020年,全年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4.4%。即使排除疫情影响,近期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难以达到2018年的高峰,这既有市场供给的结构升级速度尚无法满足消费的变化,同时也与需求侧管理有关。因此,要保障2021年经济增速6%的水平,必须在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上,注重需求侧管理,提升消费占GDP的比重。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的核心是引导和创造新消费。当前,总体上,中国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处于升级换代的阶段,消费重心从产品转向服务和体验,特别是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医疗大健康、教育等服务行业。近年来兴起的新消费是由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商业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新媒介的新消费关系所驱动的,具有“增量”消费和“升级”消费的特点。 这也启发决策层需要进一步依托数据要素去引导和创造新消费。比如,尽管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但国内区域广阔,收入水平差异巨大。从消费上,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和地域相结合的分层消费的特点。地域性的消费特点,既包含收入的差异,也包含了消费文化的差异。面对不同收入和需求层次的国民,必须采取针对性的需求侧政策,结合供给侧改革,推出政策组合拳。 同时,全面扩大消费需要打出政策组合拳。有利于居民消费的政策,包括且不限于:1、在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发展的同时,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通过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平台或新生态来刺激需求侧,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创造就业机会,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新、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老旧城区改造和乡村振兴,在提升收入水平的同时改变消费文化,促进消费的结构性升级。3、坚持大规模、长期化发放数字消费券,通过消费刺激的乘数效应实现更多的需求侧拉动,数据要素成为拉动特定群体更多消费支出的真正生产力。 教授简介 李纪珍 博士,长聘教授,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动态竞争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员骨干研究员。 1997年,在清华经管学院及汽车系获得双学士学位,2002年,在清华经管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讲授课程:技术创新管理、项目管理。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政策、项目管理和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管理。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30多个项目的研究,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项目8项,企业咨询项目10项。参加过50多个项目的研究。 发表学术期刊杂志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3部,翻译著作6部,参编著作8部(包括3本英文著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 2006年春季,李纪珍老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担任国际教员职务。 李纪珍积极参与企业相关活动,为多家企业提供管理培训和管理咨询顾问服务。
内容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