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学术交流|第五届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经济理论比较与创新暨中青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23日,第五届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经济理论比较与创新——中青年学术论坛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方楼2011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金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主题,来自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学者、师生参与会议。
本次学术论坛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理论与应用融合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评论》编辑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数字财经与统计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季刊》编辑部、深圳众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宝伟介绍与会嘉宾并主持上午论坛。
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刘凤义致辞,他强调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要“守正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也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创新,突显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中青年学者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希望通过学术论坛的形式,以思想上的碰撞汇聚学术智慧,服务金融强国的重大战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钟荣盛汇报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峰的合作研究成果《金融结构、货币创造与宏观经济动态:一个基于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分析》。该研究通过联系产业资本循环与借贷资本循环,研究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金融结构对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债权融资过程与借贷资本的运动过程最接近,股票融资过程与借贷资本的运动过程较为相近,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与借贷资本存在明显区别。该研究认为,“货币创造—投资”机制影响资本循环,造成经济波动;“储蓄融资—投资”机制有利于经济稳定但作用有限。当前,新兴经济体应分阶段逐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推动融资体系的发展和成熟,加强不同金融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长聘副教授、《政治经济学季刊》执行主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数字财经与统计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帮喜汇报了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李宁合作的论文《产业资本循环、有效投资与“脱实向虚”》。该研究针对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和国际范围内的脱实向虚背景,提出需要警惕脱实向虚和资本流向失衡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该研究基于资本循环理论和虚拟资本理论,构建一个包含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资本循环模型,解释实体经济的有效投资比例。从经济总体聚焦到产业资本循环,并讨论了三个层面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
南开大学教授郭玉清汇报研究论文《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与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总结归纳了融资平台公司传统业务的三大特点,即工具创新(填补基建财力缺口,政府信用扩张载体)、行政动员(公司高管兼具干部身份,政府信用背书)、信贷配置(申请银行贷款,促进金融换新)。当前,融资平台举债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利用要素成本优势,破除基建瓶颈制约,积累中长期回报潜力公共资产,以及执行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反周期操作。研究指出,需要警惕潜在风险、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尤其是资产虚值、现金流业务薄弱、债务不清和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财政金融协同化债以及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的战略目标,要变“输血”生存为“造血”发展,增进转型后平台公司的经营绩效,以市场化盈利逐步偿还和稀释存量债务,在产业升级、要素集聚、民生保障等方面继续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秋阳汇报研究论文《货币资金循环、金融交易与经济波动》。该论文深入分析了新古典经济学诞生以来,初始经济流由生产要素存量的生产服务流、生产产出流、收入流,进而形成交易流的过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货币作为流量载体,在金融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对金融交易和资金循环、货币循环的前沿研究,梳理了货币、价值、资本、投资以及存量—流量关系,从结构层面分析了影响经济波动的内在因素。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长聘副教授、《政治经济学季刊》执行主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数字财经与统计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帮喜主持下午会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乔晓楠汇报研究论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该研究基于社会再生产网络模型,讨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及影响,并界定“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讨论了数字经济的理论内涵。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三个路径在于:第一,数字经济融入生产环节,改变实体经济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第二,数字经济融入劳动者的消费环节,影响实体经济的劳动力再生产;第三,数字经济融入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环节,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研究发现:数字—实体融合社会再生产网络方面,网络整体规模有所下降,但网络密度提高,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密切,垂直分工程度上升,并趋于中心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的提高对其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川大学副教授骆桢汇报研究论文《以马克思研究后凯恩斯:增长体制理论的批判与重建》。该研究的基准模型是一个给定劳资分配下的总需求决定模型,均衡的产能利用率是一系列外生参数的函数,对经济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是否能够同时分析经济增长和危机的机制问题,给出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该研究在经济增长体制理论的重建中引入“马克思效应”,利润率和产能利用率呈现“倒U”关系,偏离均衡所形成的现象就会呈现出增长体制的特点。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把“马克思效应”纳入基准模型,而是将其作为相关争论的一个补充。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中,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关系上的,劳资博弈同时影响着生产效率、收入分配与技术变迁的选择方向,这是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梁俊尚汇报研究论文Production Structures and Fluctuations in the Money Supply: An Analysis Based on Marx’s Concept of Set-Free Money Capital。该研究对货币资本游离过程构建了一个更为简洁的数学模型,阐述了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资本游离的重要性,发现不同的经济结构都可能通过货币资本游离造成不同模式的经济波动。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游离出来的资本作为闲置的短期存款可以转化为一定期限的长期存款。研究将生产与货币供给联系起来,为内生货币理论提供了一个供给侧视角。游离的货币资本的周期性运动可能通过货币供给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而在不同经济结构下,这种周期性运动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赵博雨汇报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李帮喜合作的工作论文《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基于马克思三部类再生产模型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文章在三部类模型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说明了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并用该模型讨论了我国有效需求以及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现状。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宝伟围绕《马克思—后凯恩斯货币与金融思想的教学方案和经验》向与会人员汇报经济学院主要教学成果,他提出在教学环节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研究的贡献,增强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爱。
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经济理论比较与创新暨青年学术论坛旨在推动当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发展,目前在南开大学已成功举办五届,会议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经济理论比较与创新的研究工作。
内容来源:iMarx
审核:于雁芳
排版:周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