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3

第三期国企院沙龙 |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2020年7月9日,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第三期线上沙龙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教授和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博士以“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为主题进行分享。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副院长薛健教授主持了沙龙活动,来自国资委研究中、国有资本管理中心、国企单位等的工作者和兄弟高校的老师、同学们积极参加了本次线上沙龙。


    李纪珍教授从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国有企业创新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等方面分享了他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实质上是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于一体的生态效应工程。数字化转型是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网络强国战略、发展数字经济等要求的重要举措,但是现阶段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不足、核心资源短缺、管理体制制约等。应对数字化转型,持续快速的创新成为国有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李纪珍教授根据其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力的对比研究,总结出了国企创新的特点:从规模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始终高于民企,增速提升明显;从效率来看,相对于民企,国企的创新投入无法快速转化为创新绩效,但大型国企在周期更长、见效更慢的创新上有着绝对优势。数字化转型也具有这样的特点,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太多收益,但长期对企业影响很大,而且国有企业在创新资源上的能力和优势比较明显,会更多投入于具有社会意义的创新,这一特点与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也是相符的。可见,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创新特点决定了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另外,李纪珍教授还提到了再生力(Generativity)创新,强调在数字化转型时,分层模块化架构的再生力创新更有价值,国企必须快速、持续地进行再生力的创新。


    安筱鹏院长则从技术、组织和管理创新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价值。安筱鹏院长指出,数字化转型引发了三场革命,分别是工具革命、决策革命和组织革命。第一场革命是工具革命,数字经济下人们使用的工具发生了变化,除了3D打印等硬工具,更重要的是开始使用大量看不到的软件系统工具,这些新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仿真模拟,大幅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了创新的效率。第二场革命是决策革命,企业决策从基于经验的、慢周期的决策演变成了基于数据+算法的决策,更加精准、高效、实时、科学。未来十年,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面对消费者主权的崛起。客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实时洞察客户的需求,持续满足客户的需求。数字经济使得企业可以基于全面的、系统的数据洞察需求痛点,进行产品创新、营销、用户运营、渠道管理等,提高了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第三场革命是组织革命,安筱鹏院长特别提到,没有组织革命,前面两场革命都要打折扣。面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组织需要先开枪后瞄准,在决策的持续迭代中逐渐逼近目标。那么如何先开枪后瞄准呢?安筱鹏院长认为这是企业需要构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背后在于自组织的涌现,在于企业家精神。数字化的价值在于厚植企业家精神的土壤。数字经济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激发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自组织的涌现。所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都要实施一场组织层面的“转基因工程”。


    沙龙的最后,李纪珍教授、安筱鹏院长和与会嘉宾就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情况、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困难和风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充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