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第四期国企院沙龙 | 从国企改革到国资监管改革
9月10日,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举办了第四期线上沙龙活动。此次沙龙活动的主题为“从国企改革到国资监管改革”,邀请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黄张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马光荣教授,共同探讨国企改革下国资监管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发展方向。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执行委员会委员陆瑶教授主持了本次沙龙。清华大学和各大兄弟高校的老师、同学以及国有企业的工作者出席参与了本次沙龙。
黄张凯教授首先回顾了国企管理体制形成和改革的历程。从新中国创办国有企业开始,国企改革就被提上了日程。我国最初的国企像是一个执行机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企业,当中央意识到过度集权的弊端后,就开始尝试放权,在经营决策权收和放的反反复复下,国企逐渐有了真正企业的雏形。到20世纪90年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抓大放小、成立国资委等改革措施推动国企向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迈进,这一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体系的基本架构确立,各类规章制度也日益完善。近年来,我国又明确提出要从管资产到管资本,下放事权。可以说,放权是贯穿我国国企改革的主线,四十多年的改革解决了国有企业的属性问题,使国有企业成为了真正的企业。黄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国企改革取得的效果,国企改革不光是挽救了国企,同时释放了其他经济部门的活力。但是这些数据也显露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国企大面积亏损的现象再次出现。黄教授认为,出现这一现象不是国企改革没到位,事实上国企改革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而是监管的问题。任何组织都有扩权的冲动,包括国资委,越来越细的监管体系就是国资委高度扩权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国企作为企业的独立性。因此,黄教授提出从改国企到改国企监管体系是下一阶段的关键,这一步极具挑战,目前过细的国企监管体系和管资本是相矛盾的,不利于激发国企活力、鼓励国企改革,国资委可以参考大型投资基金的做法,真正实现管资产到管资本。 马光荣教授对黄教授的演讲进行了点评,表示黄教授的演讲从历史出发,折射了现实,展望了未来,并分享了他对国企改革的五点体会。第一,国企的布局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国企的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减少效率损失。第二,部分国企的垄断性质会掩盖国企本身的很多问题,国企与民企平均效益的实际差距可能比总体数据展现的更大。第三,提升国有企业的效益要依赖好的监管体系,怎样在保持底线的情况下,尽量发挥国有企业的积极性、灵活性,让国有企业更像一个企业,是国企监管应该走的主线,具体表现为要做对激励和做对信息收集两件事。第四,目前国企监管面临很多挑战,特别是在具体落实环节。比如激励方面,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仍然受到行政干预;在当前减税降费、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政府要求国企缴纳更多分红不利于对国企的激励。信息收集方面也面临挑战,近年来很多国企都在通过兼并收购做大做强,但是规模的扩大不利于提升信息收集,与国企健体瘦身有明显矛盾之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设立的初衷是实现政企分离,但从基层实践来看,没有真正落实改革本身强调的政企分开。第五,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监管的核心在于真正落实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要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发挥真正的防火墙、隔离层的功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实现竞争中性。 沙龙的最后,黄张凯教授、马光荣教授和陆瑶教授与参会人员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发展现状、国企改革的障碍、疫情对国企改革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